身边好人首页 - 道德建设 - 身边好人

【高志林】军地有贡献 笔墨著华章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4

高志林:军地有贡献 笔墨著华章

高志林1950年出生在达旗解放滩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1966年的老三届毕业生。他1970年入伍,在锡林郭勒军分区服役,历任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锡林郭勒军分区政治部干事;1979年调到达旗人武部,先后任政工干事、科长等职;1989年调准格尔旗人武部任政委、党委书记;1994年调任达旗旗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党委书记;1995年人武部升格为正团级,授其上校军衔;1998年至2007年任达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7年提前离岗。

高志林中等身材,精神干练。多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豁达开朗的性格、一丝不苟的作风。40多年,他从军队到地方一路走来,由好学上进、充满理想抱负的军人,成为人武部领导、旗人大领导。他用青春和赤诚描绘出一幅幅壮美的人生画卷。

                                       不辱使命

听从召唤,不辱使命是高志林做人做事的一贯风格。在部队期间他就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他从新兵干起,到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逐级上来。

1989年任准旗人武部政委、党委书记时,摆在高志林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整个办公区院落破烂,教室倒塌,状况极差。这时正赶上全分区搞人武部正规化建设。他到任后,新地方还没踩遍就团结带领人武部全体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建设中。

那时的准格尔旗,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全旗财政年收入仅有几百万元。他一头扎到底,查实情,摸实底,既了解旗情,也摸清了人武部的家底。他的心被家底薄和资金短缺所深深刺痛,所见所闻使他不由地双眉紧蹙,坐立不安。在这种环境中搞建设谈何容易。然而,作为军人出身的高志林是早有思想准备的,他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反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在这次人武部正规化建设中干出个样子来。

为了建一座国防教育展厅,为了筹备这笔数目不算小的资金,高志林四处奔波,又要跑军队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又要到地方去求援,最终硬是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6万元资金。于是,上到部领导,下至全体干部、职工,一齐动手不分昼夜苦干一年,终于完成了全部正规化建设任务。

国防教育展厅的筹建,从选址、设计到质量监督,以至于建成后军事展品的收集、整理和展出,每一步都没有离开高志林。偌大的展厅里,飞机、大炮、坦克、各类枪械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然而,国防教育展厅建成后一结算,超支了2万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怎么办?空缺资金从哪里找?

正确的思维,独到的领导艺术,总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高志林有意把旗委一位常务副书记和一位分管财务的副旗长请来先行视察正规化建设工作。这两位旗领导在国防教育展厅参观时,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不时点着头:很好!很好!好事就应该做好。这时高志林趁热打铁,怀着试探性的心理向两位旗领导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建国防教育展厅已超支,看能不能再给拨点款?分管旗长问:需多少?高志林回答说:二万五千元。书记、旗长听后当即表态:事情办得这么好,超支部分我们给……”

就这样,在高志林和一班人的带领下,准旗人武部取得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全盟联评第一名、军分区终评第二名的好成绩,准旗人武部还被军分区连续五年评为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经他手建起的国防教育展厅也成为全自治区最好的国防教育阵地之一。

在达旗人武部工作期间,高志林除按时完成上级交付的民兵教育、训练等各项任务外,还以很大的力度抓了应急分队建设,主要针对达旗防凌防汛等突发事件,抓紧训练,在实战中拉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996年3月中旬的一天,达旗境内的乌兰、解放滩发生特大凌灾,当时乌兰乡告急,拦洪大坝南线、西线吃紧。得到通知后,高志林急忙赶到乌兰,一看冰凌漫漫,离坝顶仅有一尺左右,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当时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在这十分火急的情况下,高志林急忙指挥武装部人员和当地民兵,换人不换机(推土机),昼夜不停,主动担负起西线两公里长的大坝守护任务。没想到这条坝如此的溃烂不堪,到处是山药窖和老鼠洞,不时有小股水穿堤而出。

在月黑风高伴着蒙蒙细雨的早春夜里,高志林挽起裤腿、穿着雨衣、拿着手电筒不停地在南北4里长的大堤上巡查。哪里发现有渗水就立即喊来推土机堵塞,就这样他一晚没有睡觉,硬是守住了这条大坝,保障了当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民代言

熟知高志林的人都知道,他不管是当还是当,都是一个样子。他谦和的脸上写满真诚,睿智的双眼透出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秉性。在达旗人大的9年里,他除了积极配合正职履行好人大的基本职能外,主要负责分管政法工作这一块。他特别注重从群众上访中发现司法不公的案子,每当遇到不公正的案子,总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督意见,有不少案件在他的干预下得到了妥善处理。

2001年5月8日,四川苍溪县石马镇的杨德华等18名民工到达旗人大上访,要求执结被告所欠8万多元工资。处理该案件的难度很大,但在高志林和人大常委会的介入下,最终得以执结,让18名四川籍民工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达旗。

高志林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善于在监督中给当事人做思想工作,不是单纯的就监督而监督,而是把思想工作贯穿到案件审理的全过程,既重视对司法部门的监督,也重视对涉案双方的说服教育工作,依法依理服人。起初,有些司法人员对他的监督干预很不高兴,总认为他是在多管闲事。但时间长了,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他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不仅让给他反映问题的当事人高兴,就连司法部门的人也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有时司法部门的办案人员如遇到难题或麻瘩,主动跑来让他监督干预,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后来,由高志林倡导的办案人员按时到人大汇报案情的做法,还形成了一项制度,即与法院等司法部门定期联系制度。这一做法既加强了沟通协调,也达到了监督目的,同时也提高了监督效力。这个经验及人大其它工作经验还被自治区人大以典型经验向全自治区转发推广。

笔耕不辍

人们知道,高志林不仅称得上军地两用人才,同时也是一个有名的笔杆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是《鄂尔多斯报》、鄂尔多斯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华北民兵》等新闻媒体的通讯员。

文章当合为时而著。作为一个热爱文化事业的人,高志林早在参军服役期间就是党的业余宣传思想工作者,他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履行自己光荣职责的同时,抒发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涌现出一大批新人新事,高志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于是他写了《如今家乡喜事多》、《依靠群众完善生产责任制》、《黄河岸边养鱼人》等不少选题准、立意新、挖掘深,同时富有浓郁时代气息的好新闻,分别被《鄂尔多斯报》、鄂尔多斯人民广播电台刊用播发,当时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近些年来,身处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光溢彩的世界,许多业余写作的人都忙着去捞钱去了,许多读书的眼睛都被物欲挡住了,在这个越来越以金钱论英雄的时代里,写作在人们的心中已贬得不值钱了。但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高志林的业余时间仍然是读书写作。30多年来,许多作品就这样默默地出现在他的笔下。2004年他写的《西欧行纪》,是近年来刊发在我旗有关报刊杂志的一篇较早的游记性散文。文章细腻入微,叙事流畅明晰,纵观全文,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北疆军魂》是发表在达旗文联创办的《长河》期刊上的一篇长篇散文。文章从戍边、银线天使、鱼水情深、军魂四个方面回顾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也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目前,高志林痴心不改,笔耕不辍,先后在各级报刊广播发表各类体裁的文章数百篇。200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文集《难忘的岁月》,目前,又一部文集《难忘的历程》正在付印中。高志林还热衷于毛体书法,他的毛体书法挥洒自如,被人称为一绝,就这一点来说,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

军地路漫漫,笔墨著华章。我们看高志林的经历,我们读高志林的文章,追寻着他那平实而富有张力的人生,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一步步地超越自我,这种超越是心智的升华,是强者所具有的精神动力,生命的真谛只有在不断地超越中,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高志林把精力融于事业之海,把创作融于生活之舟,在不断的超越中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与追求。(记者 张玉福,转自达拉特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