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首页 - 道德建设 - 身边好人

【王培军】背着责任奔跑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5

 

(王培军向群众宣讲交通安全知识)

交通事故现场,一位年轻的交警拿着笔记本蹲在地上,仔细辨别着车辆撞击后散落的碎片,在一片狼藉中梳理和推断着车辆撞击时的情景,以给双方当事人最公正的执法。蹲着的交警就是王培军,从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默默奉献在交警这个岗位上,因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很快成长为事故处理骨干。

回顾这些年在事故中队的工作经历,现为交管大队德敖线中队副中队长的王培军由衷感叹:比起急急忙忙地奔赴交通事故现场,我感觉我的工作更像是背负着责任在奔跑’”。为了追查事故逃逸者奔跑在最佳办案时限之前,为了挽救交通事故或道路上受伤群众奔跑在死神到来之前,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奔跑在大矛盾大纠纷发生之前……在一场场奔跑中,王培军履行着作为一名交警的职责,更书写着执法为民的情怀。

追捕逃逸者刻不容缓

2008年冬季,发生在汽车南站的一起肇事逃逸案令王培军至今耿耿于怀。那天傍晚,接到报警后,王培军和同事马上赶到现场。现场的场景让王培军沉重的心又添了更多的悲愤:一个人血肉模糊地躺在一滩血泊中,旁边是勉强辨清模样的奥拓车和散落一地的车辆漆皮、碎片,而另一辆车却不知去向……显然是肇事逃逸,尽管在火速过来的路上王培军和同事已拨打了120让来救人,可无情的现实还是摆在面前,血泊中的伤者已死亡。

当时,内心的同情、怜悯和愤怒战胜了恐惧,我觉得自己唯一能告慰死者和家属的就是尽快抓回肇事者。血腥的场面没有吓倒王培军,为群众讨回公道的正义感油然而生。

接下来两天,王培军没回家也几乎没吃没睡,白天分秒必争跋涉在达旗、东胜向群众了解情况,晚上灯下研究事故现场散落残物,苦苦思索事故现场情况。期间,母亲曾担心地打来电话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告诉母亲自己正在办理事故逃逸案,时效性很关键,一旦错失办案最佳时间就很难办结,并用一句简单地安慰你不要担心!挂断了电话……最终在第三天,王培军和同事们通过一系列技侦手段,成功认定并抓回了肇事者。

这是王培军记忆中不知第多少次直面群众生死,也是他职业生涯中不知第多少次抢时间办案。在办案中,王培军还深切地认识到提高自身侦查技能才能更好地为群众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王培军还奔跑在努力学习、提高技能的路上。几年下来,王培军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总是写满了换,换了又密密麻麻地写。经他办结的案子实事求是,双方当事人都认同。

我这工作就得往细了抠,抠得越细,案子真相就越明朗,对事故双方当事人越公道。在繁琐忙碌的交通事故处理中,王培军也不忘总结经验。他自称,有了不忘责任、提高技能、总结经验这三大法宝,才让他屡屡取胜,将逃逸案件各个击破。

挽救群众分秒必争

2011年冬天,王培军接到路人报案:德敖线上有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头部出血倒在路上。接到报案后,王培军与同事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见到头部出血奄奄一息地躺在冰冷道路上的摩托车驾驶人,王培军想都没想就将自己身上的警棉大衣脱下来包裹住伤者,自己在呼啸的冷风中与同事将伤者抬上车并送到医院抢救。在安顿好伤者后,又转身穿着单衣回到事故现场继续勘察。

几天后,获救的伤者家属到中队拿着新买的警用棉衣来感谢王培军,哪知王培军边往门外推着伤者家属边说:衣服我不能收,要是这样,我救人就失去意义了

事后,同事觉得王培军拒绝得太直白,而王培军却说:我们是人民警察,救助受伤受难群众是职责,如果接受他们的谢礼,我们的尊严和形象何在?不接受救助者的谢意,有时救人后王培军更喜欢选择默默离开。

2012年,正在警务站值班的王培军遇到一位火急火燎跑来求助的小伙子。从小伙子上气不接下气的讲述中,王培军才得知,小伙子的妻子已怀孕9个多月,今晚散步时突然腹痛厉害,可能要生产,到路边多次拦车没人愿意送,只好跑到警务站求助。王培军听后,担心通知120救护车来不及,就留下同事一人守岗,迅速驾警车同小伙赶往事发点。此时孕妇已经被疼痛折磨得瘫坐在地上,豆大的汗珠和泪珠满脸都是。情况危急,王培军二话不说与小伙子合力将其抬上警车赶往医院,路上还打电话通知了医院做好准备。到医院1个多小时后,产房里传出新生儿哇哇的啼哭声,孕妇顺利生产,而王培军却悄然离开。

调解纠纷融情于理

2011年3月份,王培军成功调解一起交通事故被队里传为佳话。案发当天,一辆呼市牌照小轿车在白泥井镇区与一辆摩托车相撞,50多岁的摩托车驾驶员当场死亡,随乘的妻子身受重伤,但勘察现场认定责任方为摩托车驾驶员。这样的话,小轿车车主虽有责任也不会赔付太多。

那时虽然认定摩托车驾驶员负主要责任,但是他家的生活情况很不乐观,受伤的老伴儿没钱看病,大女儿20多岁还没成家,小儿子还在上学,顶梁柱又在车祸中去世,我们去看了一家人的生活,真是…………”

调解之路开始了,先去找小轿车车主谈赔偿的事儿,并谈及另一方当事人家庭情况,但小轿车驾驶员态度强硬,要求严格按法律办事,而按照法律的赔付金额摩托车一方又不依。一次调解不成,王培军和同事出于对摩托车一方的关怀,远赴呼市进行第二次调解,而小轿车车主还是坚持原有态度,称虽然后果严重但责任不在自己,调解又失败了。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在调解这起事故的过程中,小轿车车主几次要求让法院判决,但是王培军为了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给摩托车一方以援助,最终用耐心和真情打动了小轿车车主,实现成功调解,摩托车一方比依法判决15万元多得2万多元医疗救治费。

前几天,小轿车车主还打来电话,说他今年收入不错,问我要摩托车一方的电话说要帮助他们,我听了真是欣慰,这就是我们调解的最大成功。原本不幸相撞的两家人,现在不但能摒弃前嫌还展现出人道主义,这是王培军最愿看到的。

当然,调解也有不成功的时候。一旦发生这种事,王培军会想方设法将矛盾化解到最小,避免大的纠纷产生,运用法律手段让双方当事人受到公正的对待。

背着责任奔跑,六年来王培军始终如此。尽管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无法很好地照料父母、妻儿,也经常见到头破血流、残肢断臂的血腥场面,但王培军还是无怨无悔地坚持着、奔跑着。他说:这个岗位虽然劳累辛苦,但是切实能为群众办些实事,看到他们脸上满意的笑容就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记者 张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