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达拉特首页 - 聚焦达拉特

【改革开放40年】为了心中的那面“旗”——改革开放40年,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发展回眸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27

如果把黄河的“几”字湾比作一张神弓,那么达拉特旗就是弦上的利箭;如果把黄河的“几”字湾比作母亲张开的双臂,那么达拉特旗便是博大怀抱中哺育出的骄子;如果把黄河的“几”字湾比作优良的港湾,那么达拉特旗便是出海远航的船帆;这就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达拉特旗。    

       

1957年我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成立,伴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达拉特旗乌兰牧骑也于1965年9月成立,她是一支以歌舞、小戏类节目演出为主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当年隶属达旗文教局,核定编制12人。乌兰牧骑自成立以来,坚持常年立足基层演出,时至今日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100场成为常态,为振兴繁荣达拉特旗文艺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

 

峥嵘岁月

1965年9月,达拉特旗委政府选派了刚从部队转业的刘振兴负责乌兰牧骑的组建工作,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天赐良缘,此时,内蒙古歌舞团著名作曲家杜兆植正好下放到达旗,顺理成章地有了用武之地。在刘振兴的领导下,开始招收队员,首先招收了从北京参加完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回来的希合力和马海,接着在全旗范围内严格选拔了赵明、关志忠、马桂梅、李小凤、郝交仁、华日、董慧等11人,组建了我旗历史上第一支乌兰牧骑。同年,政府给乌兰牧骑调拨了一辆三套大马车,队员马海也就成了第一任“车官”,既是演员,又当饲养员。

刚成立的乌兰牧骑办公地点在电影院二楼,排练室是礼堂的大舞台,经过一个冬天的排练,第一批节目《换箩筐》《丰收舞》等基本成型,1966年春天就开始下乡演出并体验生活。第一场演出就下乡到了耳字壕与东胜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子里,演出了《换箩筐》《丰收舞》《四大嫂谈备战》《田头架起枪》等节目。

回首建队之初,尽管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但大家的热情很高。组建伊始,马上组织人员深入到昭君坟公社的帮朗壕村、耳字壕公社河洛图大队王家壕小队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创作节目。1966年8月份桑布从内蒙古艺校毕业分到乌兰牧骑,第二年又分配来刘军、赵屏风、何耀东,随着专业队员的增多,业务也在逐渐展开,那时主要内容就是学唱、演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选段或选场。

1968年开始,乌兰牧骑的办公条件逐步改善,在礼堂后面新盖了120多平米的6间砖木结构的起脊瓦房(共有四间宿舍、一间库房、一间40平米的排练室),乌兰牧骑有了专门的办公场所。1969年下半年,为加强乌兰牧骑建设,调师玉根任乌兰牧骑指导员,重新整顿乌兰牧骑。在原有队员的基础上,将歌剧团的赵国强、孙玉清、庞玉梅、齐鸣、李子荣调到了乌兰牧骑,1970年又从社会上招收了队员燕世业、张鲜桃、张凤兰、国万众、付强五人,乌兰牧骑的队伍得到了加强。

1972年,新招收队员李金宇、张占明、苏丽萍、乌日娜、鲁淑梅、斯庆嘎、白海霞。以后若干年队员招聘基本上是每两年招收一批队员,每次数量控制在8人以内。

1973年,乌兰牧骑新盖120多平米的排练室。队员们再也不用“打游击”练功排练了;交通条件也在逐年改善,由大胶车到1982年的解放牌大卡车,90年代换成了大客车,这些变化是历届政府咬紧牙关从极为紧张的财政收入中挤出来的,乌兰牧骑也依靠政府扶持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前行,在全区众多乌兰牧骑中有了广泛的影响。

70年代下乡演出途中

 

1975年指导员师玉根调出,调入王有山任队长,张鲜桃任副队长,李金宇被推荐上大学。演出的主要节目有舞蹈《鄂尔多斯舞》《快乐的挤奶员》《筷子舞》《盅碗舞》《在果园里》等等。小戏有《换箩筐》《打铜锣》《补锅》《追车》《山乡来客》,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等。说唱节目有京东大鼓,戏曲联唱、评书、故事、好来宝等等。

1978年一年内,由付强编导,李金宇作曲,吕根觅、王芳、齐维、白海燕等人主演的表演唱《称心车》、小戏《一担瓜》,在参加伊克昭盟“全盟文艺团体汇演”荣获“一等奖”。1986年由付强编导,李金宇作曲,敖秀华、贾二娃、齐维、王芳主演的《贴广告》,再度获得成功,该剧被评为自治区“剧本创作奖”。

达拉特旗乌兰牧骑70年代器乐小合奏排练

 

1979年,王有山调出,恩克任队长,张鲜桃任副队长。

1980年,恩克、张鲜桃调出,燕世业任队长,付强、李金宇任副队长。

1984年,乌兰牧骑特邀国家一级演员汤捷,把话剧《三换新郎》改编成现代歌剧,由我旗乌兰牧骑的李金宇作词作曲、田建强担任舞美;贾玲凤、刘金梅、贾二娃、达更主演。

1985年,燕世业、陈振荣调出,吕根觅任队长。当年编排了小戏作品《王婶相亲》《二板头进城三部曲》等。

1988年,自创并排演了鄂尔多斯地方戏《有盼》,第二年参加了自治区改革题材文艺调演的演出,并获一等奖。受到布赫主席的表扬。同年编创了舞蹈《黄土情》、《月夜抒怀》、《蜘蛛与火》、《怀念》、《黄河岸边的节日》、《传说的神沙》、《牧羊姑娘》等。

1990年,随着全旗的深化改革,乌兰牧骑由原来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差额补贴单位,每年补贴8万元,不足部分自己解决。

1997年,旗里又将乌兰牧骑从差额补贴单位改为定额补贴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冯俊奇队长,周二占指导员,每年核定经费15万元。这段时间,旗里有的领导提倡要把乌兰牧骑转让给响沙湾旅游站,后来在文化局的努力下才把乌兰牧骑保留了下来。

2005年,乌兰牧骑重新核定为全额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5人,把14名老队员一下子消化在文化系统的二级单位,丁云岗任队长,淡树林任副队长。2008年丁云岗调出。2010年淡树林任队长,张永平、张亚婷任副队长。2014年8月又搬到了现在的2000多平米的大院里,楼上楼下300多平米的排练厅,琴房、车库、宿舍、食堂应有尽有。

 

不忘初心

达旗乌兰牧骑组建之初,刚从部队转业的刘振兴负责乌兰牧骑的领导工作,正好是内蒙古歌舞团著名作曲家杜兆植下放到我旗,有这样的人员参与组建,队伍是军事化管理,业务是专业化要求,加之有刚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归来的希合力和马海的名气,这支专业文艺队伍令人羡慕。以后又不断涌现出了刘军、赵风屏等艺术骨干,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成为了“台柱子”。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和乌兰牧骑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进取是分不开的,尽管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节目更新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他们的乌兰牧骑“一专多能、服务群众”的精神始终没有变。50多年负重奋进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与时俱进,传承辉煌;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养分,再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才是乌兰牧骑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

乌兰牧骑老队员演出中

多少年来,达旗乌兰牧骑经常邀请调离或退休的曾经在舞台艺术上有杰出成就的文艺工作者担任名誉队长或艺术指导,如:李金宇、付强、燕世业、张仙桃、贾二娃等文艺界的老前辈,他们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为人正直、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经常参加乌兰牧骑的“编创演研”活动,遇有重大演出任务,他们便不把自己当外人,到乌兰牧骑给队员授课、指导演员创作和排练。作为“达拉特旗舞台艺术的领军人物”他们当之无愧,可以说,这些老艺术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对于乌兰牧骑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乌兰牧骑还邀请石峥嵘、朱老、陈二勇等舞台艺术名家现场授课,实地辅导,这些舞台艺术名家不但倾囊相授,还鼓励演员多创作、多实践。对于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来说,能近距离地倾听这些艺术名家的指导,这对将来的创作和表演都有很大帮助。

据达旗乌兰牧骑老队员,后成为文化局副局长的燕世业介绍:他是在文革期间的1970年进入乌兰牧骑的,当时有队员15名,年龄最大的28、9岁,还是以年轻人居多,真的是“一专多能”。其中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民新歌》等,表演者就是他自己,需要拉二胡就拉二胡,需要照看舞台就住在舞台上,夏天是演出的旺季,也是最受罪的时候,蚊虫叮咬、半夜下雨,就这样我们还是挺过来了。燕局长动情地说:女声独唱《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演唱者杨萍,曾经获过国家级大奖;赵俊青、张瑞芳的男女声二重唱《马儿啊你慢些走》《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曲目成为每场必演的保留节目。

那时的乌兰牧骑,条件艰苦、一穷二白、艰难曲折,不可思议,真的是不堪回首。就是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队员们以队为家,事业第一,步行下乡演出,天当幕布,地作舞台,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吃在百姓家,住在饲养院,下一个月乡,身上混一身虱子,随手一捏就是一个;下乡演出间隙,还和老百姓一起劳动,义务做好事、抽空还得练功。

达拉特旗乌兰牧骑的老队员演出中

 

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一专多能”,个个都是这样。曾经是男声独唱的赵俊青说,自己是最不专业的歌手,因为他还负责舞美和灯光。队员齐维也是个多面手,前一个节目中他还身着军装在独唱《打靶归来》《老房东查铺》,后面的节目就立刻演奏起手风琴,为其他队员伴奏。王世杰是乌兰牧骑的架子鼓演奏家,同时他又是道具管理员;燕世业感慨地说:“这15个人还真完成了不少事”。

 

精品迭出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艺术领域,经过十来年的动荡,我旗乌兰牧骑重振旗鼓,由演“革命样板戏”开始学演了现代歌剧《小二黑结婚》,我旗乌兰牧骑组织队员到乌盟丰镇乌兰牧骑学习观摩,并带回了原曲谱,由付强出任导演,李成虎、赵艳萍、付强、白海霞等担纲主演,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台精彩的《小二黑结婚》。这个剧目的上演,也是我旗乌兰牧骑首次在演出中运用到了舞美布景,公演时,参演的队员和观众看到了布景都极为欣喜。

1986年 布赫接见旗乌兰牧骑队员

1987年,由达旗文联副主席付强与石峥嵘、张发编写的原创现代地方歌剧《有盼》,经过朱春来(外请)导演,旗文化局局长李金宇作曲,旗乌兰牧骑队员王永强、尚春桃、吕根觅、梁英、马金梅主演,在区市两级文艺汇演中一炮打响,一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题材文艺调演金奖”、自治区“优秀创作奖”、“萨日纳奖”三项大奖,这个节目在乌兰牧骑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1997年由石峥嵘编剧,付强导演,李金宇作曲,乌兰牧骑队员李小荣、齐维、周二占、苗翠英、马金梅主演的鄂尔多斯地方戏《转龙湾》,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2006年底由时任文化局副局长的梁仓创意并拟写文字大纲,由高怀信、梁仓编剧,万素导演,淡树林、曹睿主演的歌舞剧《瞭见王爱召》,在2006——2007年两度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现场观摩会”的领导演出,并获全市乌兰牧骑文艺展演创作奖、表演奖,2007年11月还在自治区“人民会堂”进行了汇报演出。该舞剧大胆构思,巧妙地回避了一些敏感问题,用纯粹的肢体语言,展现了战火时代,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凝练了爱国主义、爱国爱教的重大主题。

2010年,由陈二勇编导,朝各图其尔、黄羊作曲,珠拉、李国光、尚波等主演的《借风扬场》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杯”舞蹈大赛银奖;2016年又获自治区原创民族舞蹈金奖。

2013年开始,排演了由毛毛编剧,陈二勇导演,朝各图其尔、黄羊作曲的舞剧《长歌》。该剧在编创题材的选取上是一次大的解放,大的突破。剧的主题很鲜明,整个剧情融化到自然生存的大背景中,它是在一个深远的、宏大的自然背景中展开故事的,该剧目获当年全市文艺汇演银奖。

2015年,由石峥嵘、付兵、淡树林共同编创的方言话剧《认舅舅》,经过乌兰牧骑的艰苦努力,一部紧扣时代脉搏,选材刁钻,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场景变化不多,人物也不是太多,易于操作的作品终于与观众见面,同年入选自治区13届草原文化节。这种规格的话剧对于乌兰牧骑来说是第一部,也是我们乡土作家的大胆尝试,更是我旗舞台艺术的又一成果。

 

群星闪烁

浩歌正气动天地,碧血青春写新篇。达旗乌兰牧骑发展到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向上、积极、乐观、进取的。乌兰牧骑会把积极的、正能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奉献给观众,从而得到各界的认可,让观众能走进剧场和演出广场欣赏文化艺术,逐渐让百姓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像乌兰牧骑这样的接地气的专业文艺团体得到长期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所以这样还与乌兰牧骑有一支土生土长“一专多能”的创作、表演队伍密切相关,他们如同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使乌兰牧骑熠熠生辉。

乌兰牧骑的第一批老队员马海,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曾给毛主席演唱过《打渔划划》;他70年锲而不舍,只为让民间漫瀚调这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退休后手拿一把使用了几十年的四胡,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一唱就是70年。

大器晚成的贾二娃,近年来走红了影视界,片约不断,时至今日他在《阿霞》《山魂》《天问》等几十部影视剧中饰演过许多角色,当问及他的从影感受时,他动情地说:“是达旗乌兰牧骑培养了我,没有乌兰牧骑的那段经历,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呼延莉•阿丽玛,内蒙古艺校毕业后分配到达旗乌兰牧骑担任声乐、舞蹈演员,曾在区市两级声乐比赛中获一等奖,她极富民族特色的嗓音和唱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已出版《天籁之音》《草原艳姬》《鄂尔多斯的夜晚》等十几张歌碟。

自治区第十届党代表,也是市旗两级人大代表,自治区级“乌兰牧骑优秀队长”,达旗乌兰牧骑的第十三任队长淡树林。从艺20来年,他是队长、演员、导演、编剧,同时也是主持人歌手,扮演的角色、演出的场次连他自己都很难说清,获奖无数,2006年饰演大型歌舞剧《瞭见王爱召》中的男主角,荣获了“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内蒙古第三届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表演一等奖。2009年参加内蒙古第二届电视舞蹈大赛,荣获内蒙古广电局、文化厅、文联主办的第二届电视舞蹈大赛组织奖、创作银奖、表演银奖、创作铜奖、表演铜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达旗乌兰牧骑在2009年荣升为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同时也完成了几代乌兰牧骑人的梦想,这些都与他的辛勤劳作密不可分。

朝格图其尔,1994年达旗乌兰牧骑参加工作,副队长、声器乐作品青年学术创作带头人、达旗文联音舞协会副主席。朝各图其尔进入新世纪后便开始了创作之路,创作了《鄂尔多斯乃日》《阿妈的恩情》等100多首群众喜欢的歌曲,有的歌曲被专业院校选为练唱曲目。2015年2月13日(腊月二十五)晚,“原创之声•梦飞草原”朝格图其尔个人原创音乐作品演唱会,在达旗天河明宴楼礼堂如期盛装演出。

张亚婷是2005年冬天入队的,十几年的历练,不仅是一位称职的演员,同时也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多面手”。这些年导演的《经典回顾》,编导演的《圣火欢歌》《马鞭情》等舞蹈节目叫好声不断。

李刚,乌兰牧骑苏勒德乐队创始人,“一专多能”的代表人物,呼麦表演、电贝司、葫芦丝、巴乌、陶笛;马头琴、潮儿、拖布绣儿、火比斯、口玄琴等样样拿得起、放得下,2010年获内蒙古首届“一专多能”比赛金奖,为此央视一套专门播出过。

格根珠拉也是2005年入队的一名男舞蹈演员,入队以来工作认真,热忱,开拓创新。2009年参加第二届蒙古舞蹈大赛暨第二届电视舞蹈大赛《故乡的云》《柳林送情郎》担任主演并获得表演银奖、铜奖的荣誉;2010年参加全国第七届“荷花杯”舞蹈大赛《深谷狼吟》《借风扬场》担任主演并荣获十佳作品奖及银奖。201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原创民族舞蹈展演活动中《借风扬场》担任主演并荣获作品金奖。2016年参加第二届全市专业艺术团队文艺汇演中荣获个人表演奖。

达拉特旗乌兰牧骑自成立以来,用歌声、用舞蹈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奋发向上的心灵,展示着达拉特旗在时代大潮中迎接挑战、奋勇拼搏,不畏困难、重振雄风的英雄气概和主人翁情怀。正如成立之初一样,一代代新人在这里百炼成钢,他们灿烂的青春伴着汗水锤炼,那歌声也将在这片热土上久久回荡。

 

继往开来

九曲黄河哺育了达拉特各族儿女,滚滚黄河水积淀了达拉特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沙漠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撞击、交融,沉积了厚重的达拉特文化底蕴,催生了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文化艺术。而达旗乌兰牧骑就成了传承弘扬这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乌兰牧骑便是队员们心中那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和给乌兰牧骑的回信,让我们精神倍增、信心十足。我们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短频快”优势,组织力量编排了两台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和回信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晚会,节目内容包括小品《一切为了幸福》、三句半《十九思想放光芒》、快板《赞歌唱给十九大》、二人台对唱《十九大精神进村来》、歌舞《永红的乌兰牧骑》等。两台晚会在达拉特大地上交替巡演。

抚今追昔,退休在家十几年的李金宇、燕世业,是我旗乌兰牧骑的两员老将,从70年起,相继在乌兰牧骑参加工作,他两人与乌兰牧骑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只要是乌兰牧骑的事,随叫随到,从不缺席。他俩经常说:“前前后后在乌兰牧骑、文化局工作了40多年,这是我们一生的事业。”

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从新世纪以来,乌兰牧骑逐步向专业化、现代化迈进。一辈子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局长李金宇说:“像张雅婷这批队员就是新时期招进来的,他们出自学院派,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舞台,练就一身本事后,更好地服务于我旗的文艺事业”。

当代乌兰牧骑演出精彩瞬间

当代乌兰牧骑演出精彩瞬间

当代乌兰牧骑演出精彩瞬间

当代乌兰牧骑下乡演出

现在的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已经今非昔比了,无论是业务水平,还是基础设施及业务经费都是历史最好的时期。是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先进乌兰牧骑、全市先进党组织、全市“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全旗文明单位标兵、“三八”红旗单位、全旗“五四”青年奖章集体。

此时的乌兰牧骑,自身条件比过去不知强多少倍,办公室、排练室、会议室一应俱全;大车、小车、流动演出车应有尽有;舞蹈、小戏等服装道具琳琅满目;现代灯光、数码音响等样样都有,而且还不落后,每每有任务时,队员们都会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共同去完成。

多少年来,演出场次难以计数,走沿滩、上梁外、到厂矿、进牧户,文化交流的足迹踏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还代表文化部出访过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国、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多项荣誉。

达旗乌兰牧骑成长的道路步履艰辛,但却从未放弃。乌兰牧骑淡树林队长说:“我们之所以这样坚持,是为了我旗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给乌兰牧骑的回信指针,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有责任把达旗的文化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我们对舞台艺术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而这种情缘就是我们乌兰牧骑的初心,就是为了永葆这面旗帜更加鲜艳夺目”。(文字来源:梁仓; 图片来源:达拉特旗乌兰牧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