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 万村行动首页 - 千村示范 万村行动

乡风文明助推幸福生活、美丽乡村谱写和谐新风——达旗昭君镇侯家圪堵村乡风文明大行动纪实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2-16

 

乡风文明助推幸福生活、美丽乡村谱写和谐新风

——达旗昭君镇侯家圪堵村乡风文明大行动纪实

达拉特旗昭君镇侯家圪堵新村在原达旗三中旧址上新建和改建而成,新村占地面积76196平米,建设房屋109间。2014年以来,侯家圪堵新村按照市委“六位一体”建设要求,立足新村实际,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中,突出自我管理、提升自我服务,用村民“代言”核心价值观等形式,不断强化村民对美好新生活的认同和向往,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新村农牧民一改过去“搓麻将、唠闲嗑、打平伙”的陋习,逐步向“练乒乓、打坐腔、扭秧歌”转变,农牧民精神焕发,刨闹生活劲头十足。

--科学规划布局,打造美丽新村侯家圪堵新村在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的同时,将旧校舍翻新改建为文体活动室、卫生室、图书馆、便民超市等配套功能区,率先实现了“十个全覆盖”。此外,新村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合理规划了休闲广场和公共绿地在新村北侧平整出一块占地24亩的种养殖区域,方便村民种植各类蔬菜、养殖牲畜家禽;新建杂物储藏室30间,供村民堆放和存储部分生产生活用品;新建便民文明餐厅1间,免费提供给村民在亲友聚会、喜事宴请时使用;翻修公共厕所2个,配套环卫保洁车40辆,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美丽新村雏形显现

--突出自我管理,提升自我服务新村建成后,住户多了起来,问题也随之增多。环境卫生保洁、生产生活用具摆放,治安维护等方面矛盾显现。2014年7月,新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探索推行“1+2”管理运行模式,即:在村党支部统一指导下,由党小组和新村日常事务管理委员会共同抓好新村的整体管理运行工作。

管理服务机制更健全:新村日常事务管理委员会下设6个职能小组,因地制宜选人用人,分别对新村环境卫生、治安维护、妇女、文化、财务、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等工作进行落实与监督,充分调动新村各类人群参与日常管理事务运行工作,推动实现住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新村日常管理更规范:新村日常事务管理委员带头向村民征求意见,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村规民约》,使新村管理有了统一标准,有效地规范了村民行为。现在,新村在村民自我管理模式下运转有序。

环境卫生维护更有序:新村按户划分环境卫生责任区,由住户自行维护房前屋后卫生,每2户配备1辆垃圾车,轮流负责管理;垃圾池、污水井等公共区域卫生由卫生监督组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清理和维护,产生费用由住户分担。

留守老人生活更幸福:为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新村积极探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实施了幸福苑工程。免费为符合条件的留守老人提供住所,使其和新村居民一同享受到小区内的医疗、健身、学习、娱乐等公共服务,苑内老人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各项生活需求,也解决了外出子女的后顾之忧。

--文明新风引路,建设和谐新村新村以乡风文明创建为抓手,通过文明宣传引导、健全自治组织、选树善行义举榜样等形式,不断强化农牧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认同,努力实现文明素质提升,建设和谐美丽新村。

文明乡风引导更给力: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更加形象具体,新村有效利用村民美德行为,通过上墙展示等方式,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推动核心价值观本土落地,不断继承、弘扬和发展。同时,新村结合农牧民思想教育活动,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文化讲堂和法律讲堂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自觉抵制落后思想、革除不良习俗、追求文明健康的新生活。

和谐文明氛围更浓厚:新村自发组建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和“红白理事会”,有效遏制了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同时,新村广泛开展“传承家庭美德·共谱文明家风”家规家训评选活动,邀请旗书法家协会为24条优秀家训题字,装裱后赠送给获评家庭。此外,新村搭建乡村大舞台1个、成立文艺队1支、完善活动室1个,经常性开展文艺展演和台球、乒乓球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善行义举选树更给力:2014年,侯家圪堵村率先开展“善行义举”评选表彰活动,经过民主推选、社队互评、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村民大会表决等一系列环节,新村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道德模范”16名,“星级文明户”36户,为他们颁发了暖壶、茶缸等特制奖品,并设立“善行义举红黑榜”对这些村民的事迹进行张榜宣传,通过身边典型的榜样力量,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在全村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尚。

--守护时代印记,珍藏乡情乡愁侯家圪堵新村所在地为原达旗三中旧址,建于1968年,2008年撤并,有着40年的辉煌教学历史,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珍藏三中的历史,新村收集和陈列了各类文献资料、老照片和过去的教学用具等,再现了当年三中师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保留了“三中的记忆”。同时,新村建成了农耕民俗博物馆,搜集各类生产生活用具1500余件,仿制了各种民俗作坊5间,收集、整理了大量文史资料,展现农耕历史变迁,保护了农耕历史的时代印记。

 

   

 

1